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不同的比喻

  若對明、暗、借以外不同比喻手法有興趣者,這裏介紹一些易明的。於我一直介紹途中,你會發現其實你已經懂得這些比喻手法的,但為何我們只能數出明、暗、借呢?香港的語文教育真有趣……

  昨日提過的互喻,簡單來說是「A像B,B也像A。」天上的雲朵是軟綿綿的棉花,潔白輕柔的棉花是隨風飄浮的雲,輕盈得很。這就是互喻,當中可包含明、暗、借的成份,但很難獨立分拆來分析。

  我們學的明喻是「本體 像 喻體」,但大家都應該會寫過「那棉花糖般的雲朵於天空中隨風飄浮。」之類的比喻句。很明顯棉花糖是喻體,雲朵是本體,但結構上絕非「本體 像 喻體」,也找不到明顯的喻詞,談不上明喻。這種喻體在前主體在後的比喻法叫做倒喻

  還有,以往學的明、暗、借,主體和喻體都只有一個,但有時我們會用不止一個喻體來比擬主體的,例如「天上的雲朵像棉花,像輕煙,像薄紗,像絲綢,於天空中隨風飄浮。」這裏你可以說有比喻、有反復,合起來叫複喻

  Scalor和Vector有正負,比喻也有正負。看看這句負比喻︰「天上的雲朵隨風飄浮,自由自在,不像城市中的光景般繁囂。」「主體 不像 喻體」的比喻句叫反喻

   嫌上面的幾種比喻不夠渲染力的話,這句如何?「天上的雲朵比棉花更柔,比輕紗更薄,於天空隨風飄浮。」你不會答到我這是明喻暗喻抑或借喻,它是比喻加比較,所以叫較喻。較喻其實大家一點兒都不陌生,我們罵人禽獸不如其實也是較喻。

  最後可以說一說引喻。這個有點像類比論證,先說明喻體的特性,再把本體套進去用。「輕紗薄得可以望得穿透,天上的雲朵也像薄得可以讓人窺視天空的蔚藍。」這就是引喻。

  希望海星們此後不再只懂明、暗、借,做比喻世界裏的井底之蛙,作文時也可多用不同的比喻法,試想像整篇文章只有「雲朵像棉花」、「雲朵是棉花」、「棉花在飄」的話,有多悶哪。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互喻

  都不知有沒有人看的……讓此網誌誕生的那份中文熱誠和堅持好像有點淡化。不理了,仍然抱著救海星精神,至少救到眼前看著這段文字的你。

  今日中文堂最有趣的是那關於明喻的執拗。原文是這樣的︰「雙槳點出的漣漪,以我們為圓心一圈接一圈向外莞爾,如笑靨在凱那玫瑰紅的兩頰粼粼。」似乎大家都認同是明喻,但Miss鄭說是「以漣漪比喻笑容」,標準答案是「以笑容比喻漣漪」,有所出入。

  課堂上講了一句不知有沒有人聽到,或者聽到只會被人說我煩和無聊的話︰「誰說『如』字之前一定是本體的?」這句話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因為的確很多香港學生都以為是這樣。

  我們學比喻,只學過明喻、暗喻、借喻三種。但是比喻是世界上用得最頻繁的修辭手法,法國人每幾句話就有一個比喻;各種語言文化皆有比喻,博大精深,出神入化,豈止三種。該句甚麼漣漪笑容用的就是一種叫做互喻的手法。

  所謂互喻,顧名思義就是將本體和喻體混亂來互用,喻詞可有可無,效果是本體與喻體間關系更密切明顯。原文先寫「漣漪莞爾」,就是把漣漪比擬為莞爾的笑容,漣漪是本體笑容是喻體。此後再寫「笑靨粼粼」,就是把笑靨比擬為粼粼的水波,笑容是本體漣漪是喻體。兩者相互比喻,是為互喻。

  至於個「如」字有甚麼用,從寫文章的角度看,其實是多餘的(反正本文根本很多字都是多餘的),頂多可以視為突顯比喻的作用,但沒了「如」字又怪怪的,所以要寫這個字,寫了也不甚有目的。結論是,這裏雖然有喻詞「如」,但未必是明喻,題目根本出得有問題。不過如果我上課這樣說恐怕沒有人會理我的了,唉,算吧……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日食/日蝕?



在大年初一傍晚香港將會出現一次月球陰影遮蔽太陽表面的天文現象。問題來了,這個天文現象究竟是「日食」還是「日蝕」呢?在網上見到有人批評傳媒將「日蝕」打成「日食」,究竟孰是孰非呢?

又要說一說「食」字的故事。

《說文》︰食,饣米也。甲骨文時其「食」字指的是米飯,後被引申為「吃飯」、「吃」的意思。這意思大家都很熟的了,你今天食了飯沒有?

中國人很喜歡養蠶蟲。還有,中國人還很喜歡用比喻法,故作優雅賣弄文采。賣弄比喻賣弄到把一些虧損的情況聯想到蠶蟲食桑,桑葉被「蠶食」的樣子。這個比喻太多人愛上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都把事物的虧損稱為「食」。

在太平盛世下有點無聊的中國人也很懂得關心人,他們覺得解作虧損的「食」和解作進食的「食」很易混淆。如果我說「今天我食了一頓。」究竟是說我吃了飯,抑或說我賭輸了錢呢?於是,大家就發起把形容虧損的「食」字加一個「虫」字偏旁,而無偏旁的「食」繼續形容進食或食物。

「食」和「蝕」本來是同一個字,後來發生細胞分裂,就是這樣。

入正題。

Solar Eclipse是指太陽被月亮遮掩,所以在地球上看到太陽的形狀有所虧損。從這個角度看,Solar Eclipse的正寫應為「日蝕」。

但由於「蝕」本來就出於「食」這個字,大家在古書也不時會見到有人把虧損的情況用「食」字形容。與此同時,古代中國人愚昧,把Solar Eclipse稱為「天狗食日」。從這個層面看,Solar Eclipse寫為「日食」亦無不妥。

事實是,兩個寫法也可,且亦有典故。《左傳‧隱公三年經》記載︰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就是用「食」來表示Solar Eclipse。《史記‧天官書》則以「日月薄蝕」來記載Solar和Lunar Eclipse。

墨家推揚兼愛非攻,與其誓死選一個「正字」出來,何苦不兩者兼容,世界大同呢?XDD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粵語拼音(2) - ng聲母

對於保證自己不會有甚麼懶音的人來說,這篇文是無聊透頂無須理會。但對於知道自己有懶音又不知如何改善者,希望看完這篇文之後有助糾正此問題。

在08年11月21日「糾正懶音?」裏定義過,「懶音」是「因為捨易取難而讀錯的廣府語音」。即是說,之所以有懶音出現,始作俑者就是那個音本身太難讀,沒法子的情況下惟有選一個易點的來讀。慶幸我們粵語的韻母都是我們與生俱來必懂的(自出娘胎嗚嗚呀呀那些聲音已是粵語韻母),因此懶音問題一般出於聲母(子音)之上。

回憶一下08年12月15日「初談拼音」那篇文章,「聲母」是「準備發聲的方法」。即是「聲母」本身是無聲的,只是嘴唇、牙齒、舌頭、喉嚨配合做一些動作,以準備發聲。不同的「聲母」就是代表那堆東西做不同的動作去迎合發音。例如/b/是雙唇緊閉後開啟、/d/是舌尖放在上排牙齒後再放鬆。粵語一共有19個聲母,有16個是一般人都不會有疑惑的,最可能導致「懶音」的,就只有/gw/、/kw/和//三個。

先談最討厭的//,我說他討厭是因為︰一、最多人於這聲母上有問題;二、當任何人想「讀準」這聲母都會難聽得要吐。

我們一般稱為「ng」聲母。是一個鼻音聲母。甚麼是鼻音呢,在此想借一借用蕭愷一蕭sir的一段片,他一定說得比我清楚的。



蕭愷一雖然是教英文的,但我相信大家看完上面那段片之後都應該明白/n/音怎發了吧!中英文也是同出一轍。強調一點,/n/和/l/的分別最主要在於舌頭的放法,所以讀個「你」字是不需要特別讀得大聲點的。(=_=||)

至於//,片段中只是概括地說了一句「舌根頂著上面軟顎」,如果這八個字可以糾正到這個懶音問題就太完美了。

回歸上面一句,所謂「聲母」是嘴唇、牙齒、舌頭、喉嚨配合做一些動作,以準備發聲。而發//音的時候,嘴唇、牙齒、舌頭的放法都完全和/g/是一樣的。尚不明白的話可嘗試不斷重複地讀「家」字,你會發現舌頭後半部會不停打向上面與上面接觸、然後又放鬆、再接觸、再放鬆。讀慢一點的話,你會發現你接觸的一刻是沒有聲音發出來的,那就是所謂的/g/聲母。

如蕭愷一所言,所謂鼻音就是空氣無法從口而出而改從鼻出。當我們的舌頭放在/g/音的位置時,保持不放鬆,然後發聲的話,那空氣就會從鼻而出,變成//音。如果你「殘暴」地封著鼻孔的話,應該是發不到聲的,那樣你發//的基本方法就沒用錯了。

現在,試試讀「寒」字和「航」字,「寒」字讀完後,舌頭前部會如蕭愷一的圖一樣封閉了口腔,形成/n/鼻音。而「航」字,讀完後舌頭的位置應該與/g/音的位置相同,所以讀「航家」會很簡單方便,但如果想讀「寒家」就煩得多了。

明白了//是甚麼概念之後,我們一於談談個「我」字是甚樣讀的。其實,如果我們用X光照著你舌頭之類的擺法而不聽你發音的話,其實你發「個」字和「我」字的方法是完全一樣的。事實上,當你讀「個」字時,舌頭後部會先與上面後顎位置接觸,然後放鬆,於放鬆之後聲帶就瞬即震動發聲。這就是/g/聲母的發聲方法。

至於「我」字,同樣地是先把舌頭後部向上翹起與後顎接觸,但先別放鬆,聲帶震動發聲,形成一個//的鼻音。就在這鼻音剛剛形成的同時,舌頭就放鬆。由於有一些空氣堵塞在舌頭後面,所以實際上發聲點會較/g/音稍為傾前,成為//聲母的發聲方法。

大部分教人「糾正懶音」的人、書、網之類都會鼓吹大家先發一個「五」的音再讀「我」字,但這是錯的。因為這是把//這個聲母強行發聲,而聲母本來是應該不帶聲的。只需要記住,完全與/g/聲母一樣,只是聲帶在舌頭放鬆之前稍為震一震,那就可以的了。

最後一句概括,//這個符號出現在字典時,就代表你要裝出一副想發/g/音的姿態,而不放鬆。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踉蹌 - 究竟怎樣讀?

  「一整年」沒更新網誌了,因為忙於別的東西,又不是太想說拼音,加上身體不是太好,而且又要故裝勤力溫習準備考試,故此諸多理由下暫時遺忘了更新網誌。

  中文卷四朗讀卷喚醒了我的「中文魂」,考試前數十分鐘看著一堆人圍著07、08會考題「溫習」,不下五次被人問字怎樣讀,活像成了人肉字典。幸而,那堆07、08會考題我全都看過,所以這人肉字典尚可胡混過去。然而,我早已預警過︰大家明目張膽溫會考題,難道他還夠膽出會考題嗎?

  好的不靈醜的靈,果然飛來了一份,很多口語不常用字的朗讀篇章,果然是一次很好的朗讀考試。由於我考那份是……4D和4E第一組,所以尚且先談這篇。

  首先,是那些「n」音的問題。不知大家讀「寵溺」的「溺」字時有沒有鼻音呢?(若有讀過請勿便溺那篇應不會讀錯吧=v=)還有「鬧彆扭」的「鬧」和「扭」呢?全都應該是n聲母的。

  之後談談那些較人頭疼的「難讀字」。有看過「五星字詞」那段片都應該知道「鬧彆扭」的「彆」字是讀成近乎「別」的bit8,即是把個「別」字稍為讀高音些許。

  然後說說形容人諸多聲氣,說話繁瑣的詞語「絮絮叨叨」。有溫過07、08會考題而又記得的,應知「絮」讀作「緒」。至於那個「叨」,有人說查過字典是讀「滔」,又到了一字多音的問題︰

  「叨」有兩個用法,首個是動詞,解作「承蒙」,即是「叨光」的「叨」,讀作「滔」;第二個是擬聲詞,模擬人說話的聲音,例如「嘮叨」,讀作「刀」。在試題中的「絮絮叨叨」分明是第二個用法,所以讀「刀」較為妥當。

  標題的「踉蹌」還未登場。因為這是最少人讀得對,所以放到最後。臨場讀成「糧倉」、「浪倉」者不在話下,但事後仍有不少人對我說︰「唉,我讀錯左『良唱』!」或者「個『亮唱』我唔識讀呀!」我次次都反問他們,「你係咪想講…『踉蹌』(亮昌)呀?」及後那些同學們一臉疑惑我的讀法。

  有時當一些字組成一個詞語時,讀法會有所改變。例如「參差」我們會讀成「參雌」;「仔細」會讀成「子細」。這亦是一字多音的其中一個情況。「踉」字本身確可讀成「良」,「蹌」亦可讀成「唱」,但「踉蹌」是應該讀「亮昌」的。這……不是我空口說白話的……考那時我也不會懂(我一再強調過,我畢竟不是人肉字典),後來到學校圖書館查了一本字典、一本詞典,回家再查一本字典,用電腦多上兩個網查,整合得出。它們才是字典。

  差點忘了顧及一下第二組的同學,「恬靜」是「甜靜」,「戛然」是「gat8然」(像是「格」字但t收尾),「吁」是「虛」。

  最後容我補充,中文字是靠日常生活積累的,考之前幾十分鐘狂溫會考卷並沒甚意思,反之,我認為臨場讀得順暢多一點、自信多一點、抑揚頓挫多一點、懶音少一點、錯漏少一點,爭取那18分表現分更為值得。始終那9個Checkpoint不少是懶音,難字有邊讀邊都應該猜到一兩個,剩下不懂的兩三個即使溫也未必這麼幸運,那麼,溫朗讀的機會成本未免太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