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不同的比喻

  若對明、暗、借以外不同比喻手法有興趣者,這裏介紹一些易明的。於我一直介紹途中,你會發現其實你已經懂得這些比喻手法的,但為何我們只能數出明、暗、借呢?香港的語文教育真有趣……

  昨日提過的互喻,簡單來說是「A像B,B也像A。」天上的雲朵是軟綿綿的棉花,潔白輕柔的棉花是隨風飄浮的雲,輕盈得很。這就是互喻,當中可包含明、暗、借的成份,但很難獨立分拆來分析。

  我們學的明喻是「本體 像 喻體」,但大家都應該會寫過「那棉花糖般的雲朵於天空中隨風飄浮。」之類的比喻句。很明顯棉花糖是喻體,雲朵是本體,但結構上絕非「本體 像 喻體」,也找不到明顯的喻詞,談不上明喻。這種喻體在前主體在後的比喻法叫做倒喻

  還有,以往學的明、暗、借,主體和喻體都只有一個,但有時我們會用不止一個喻體來比擬主體的,例如「天上的雲朵像棉花,像輕煙,像薄紗,像絲綢,於天空中隨風飄浮。」這裏你可以說有比喻、有反復,合起來叫複喻

  Scalor和Vector有正負,比喻也有正負。看看這句負比喻︰「天上的雲朵隨風飄浮,自由自在,不像城市中的光景般繁囂。」「主體 不像 喻體」的比喻句叫反喻

   嫌上面的幾種比喻不夠渲染力的話,這句如何?「天上的雲朵比棉花更柔,比輕紗更薄,於天空隨風飄浮。」你不會答到我這是明喻暗喻抑或借喻,它是比喻加比較,所以叫較喻。較喻其實大家一點兒都不陌生,我們罵人禽獸不如其實也是較喻。

  最後可以說一說引喻。這個有點像類比論證,先說明喻體的特性,再把本體套進去用。「輕紗薄得可以望得穿透,天上的雲朵也像薄得可以讓人窺視天空的蔚藍。」這就是引喻。

  希望海星們此後不再只懂明、暗、借,做比喻世界裏的井底之蛙,作文時也可多用不同的比喻法,試想像整篇文章只有「雲朵像棉花」、「雲朵是棉花」、「棉花在飄」的話,有多悶哪。

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互喻

  都不知有沒有人看的……讓此網誌誕生的那份中文熱誠和堅持好像有點淡化。不理了,仍然抱著救海星精神,至少救到眼前看著這段文字的你。

  今日中文堂最有趣的是那關於明喻的執拗。原文是這樣的︰「雙槳點出的漣漪,以我們為圓心一圈接一圈向外莞爾,如笑靨在凱那玫瑰紅的兩頰粼粼。」似乎大家都認同是明喻,但Miss鄭說是「以漣漪比喻笑容」,標準答案是「以笑容比喻漣漪」,有所出入。

  課堂上講了一句不知有沒有人聽到,或者聽到只會被人說我煩和無聊的話︰「誰說『如』字之前一定是本體的?」這句話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因為的確很多香港學生都以為是這樣。

  我們學比喻,只學過明喻、暗喻、借喻三種。但是比喻是世界上用得最頻繁的修辭手法,法國人每幾句話就有一個比喻;各種語言文化皆有比喻,博大精深,出神入化,豈止三種。該句甚麼漣漪笑容用的就是一種叫做互喻的手法。

  所謂互喻,顧名思義就是將本體和喻體混亂來互用,喻詞可有可無,效果是本體與喻體間關系更密切明顯。原文先寫「漣漪莞爾」,就是把漣漪比擬為莞爾的笑容,漣漪是本體笑容是喻體。此後再寫「笑靨粼粼」,就是把笑靨比擬為粼粼的水波,笑容是本體漣漪是喻體。兩者相互比喻,是為互喻。

  至於個「如」字有甚麼用,從寫文章的角度看,其實是多餘的(反正本文根本很多字都是多餘的),頂多可以視為突顯比喻的作用,但沒了「如」字又怪怪的,所以要寫這個字,寫了也不甚有目的。結論是,這裏雖然有喻詞「如」,但未必是明喻,題目根本出得有問題。不過如果我上課這樣說恐怕沒有人會理我的了,唉,算吧……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日食/日蝕?



在大年初一傍晚香港將會出現一次月球陰影遮蔽太陽表面的天文現象。問題來了,這個天文現象究竟是「日食」還是「日蝕」呢?在網上見到有人批評傳媒將「日蝕」打成「日食」,究竟孰是孰非呢?

又要說一說「食」字的故事。

《說文》︰食,饣米也。甲骨文時其「食」字指的是米飯,後被引申為「吃飯」、「吃」的意思。這意思大家都很熟的了,你今天食了飯沒有?

中國人很喜歡養蠶蟲。還有,中國人還很喜歡用比喻法,故作優雅賣弄文采。賣弄比喻賣弄到把一些虧損的情況聯想到蠶蟲食桑,桑葉被「蠶食」的樣子。這個比喻太多人愛上了,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都把事物的虧損稱為「食」。

在太平盛世下有點無聊的中國人也很懂得關心人,他們覺得解作虧損的「食」和解作進食的「食」很易混淆。如果我說「今天我食了一頓。」究竟是說我吃了飯,抑或說我賭輸了錢呢?於是,大家就發起把形容虧損的「食」字加一個「虫」字偏旁,而無偏旁的「食」繼續形容進食或食物。

「食」和「蝕」本來是同一個字,後來發生細胞分裂,就是這樣。

入正題。

Solar Eclipse是指太陽被月亮遮掩,所以在地球上看到太陽的形狀有所虧損。從這個角度看,Solar Eclipse的正寫應為「日蝕」。

但由於「蝕」本來就出於「食」這個字,大家在古書也不時會見到有人把虧損的情況用「食」字形容。與此同時,古代中國人愚昧,把Solar Eclipse稱為「天狗食日」。從這個層面看,Solar Eclipse寫為「日食」亦無不妥。

事實是,兩個寫法也可,且亦有典故。《左傳‧隱公三年經》記載︰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就是用「食」來表示Solar Eclipse。《史記‧天官書》則以「日月薄蝕」來記載Solar和Lunar Eclipse。

墨家推揚兼愛非攻,與其誓死選一個「正字」出來,何苦不兩者兼容,世界大同呢?XDD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粵語拼音(2) - ng聲母

對於保證自己不會有甚麼懶音的人來說,這篇文是無聊透頂無須理會。但對於知道自己有懶音又不知如何改善者,希望看完這篇文之後有助糾正此問題。

在08年11月21日「糾正懶音?」裏定義過,「懶音」是「因為捨易取難而讀錯的廣府語音」。即是說,之所以有懶音出現,始作俑者就是那個音本身太難讀,沒法子的情況下惟有選一個易點的來讀。慶幸我們粵語的韻母都是我們與生俱來必懂的(自出娘胎嗚嗚呀呀那些聲音已是粵語韻母),因此懶音問題一般出於聲母(子音)之上。

回憶一下08年12月15日「初談拼音」那篇文章,「聲母」是「準備發聲的方法」。即是「聲母」本身是無聲的,只是嘴唇、牙齒、舌頭、喉嚨配合做一些動作,以準備發聲。不同的「聲母」就是代表那堆東西做不同的動作去迎合發音。例如/b/是雙唇緊閉後開啟、/d/是舌尖放在上排牙齒後再放鬆。粵語一共有19個聲母,有16個是一般人都不會有疑惑的,最可能導致「懶音」的,就只有/gw/、/kw/和//三個。

先談最討厭的//,我說他討厭是因為︰一、最多人於這聲母上有問題;二、當任何人想「讀準」這聲母都會難聽得要吐。

我們一般稱為「ng」聲母。是一個鼻音聲母。甚麼是鼻音呢,在此想借一借用蕭愷一蕭sir的一段片,他一定說得比我清楚的。



蕭愷一雖然是教英文的,但我相信大家看完上面那段片之後都應該明白/n/音怎發了吧!中英文也是同出一轍。強調一點,/n/和/l/的分別最主要在於舌頭的放法,所以讀個「你」字是不需要特別讀得大聲點的。(=_=||)

至於//,片段中只是概括地說了一句「舌根頂著上面軟顎」,如果這八個字可以糾正到這個懶音問題就太完美了。

回歸上面一句,所謂「聲母」是嘴唇、牙齒、舌頭、喉嚨配合做一些動作,以準備發聲。而發//音的時候,嘴唇、牙齒、舌頭的放法都完全和/g/是一樣的。尚不明白的話可嘗試不斷重複地讀「家」字,你會發現舌頭後半部會不停打向上面與上面接觸、然後又放鬆、再接觸、再放鬆。讀慢一點的話,你會發現你接觸的一刻是沒有聲音發出來的,那就是所謂的/g/聲母。

如蕭愷一所言,所謂鼻音就是空氣無法從口而出而改從鼻出。當我們的舌頭放在/g/音的位置時,保持不放鬆,然後發聲的話,那空氣就會從鼻而出,變成//音。如果你「殘暴」地封著鼻孔的話,應該是發不到聲的,那樣你發//的基本方法就沒用錯了。

現在,試試讀「寒」字和「航」字,「寒」字讀完後,舌頭前部會如蕭愷一的圖一樣封閉了口腔,形成/n/鼻音。而「航」字,讀完後舌頭的位置應該與/g/音的位置相同,所以讀「航家」會很簡單方便,但如果想讀「寒家」就煩得多了。

明白了//是甚麼概念之後,我們一於談談個「我」字是甚樣讀的。其實,如果我們用X光照著你舌頭之類的擺法而不聽你發音的話,其實你發「個」字和「我」字的方法是完全一樣的。事實上,當你讀「個」字時,舌頭後部會先與上面後顎位置接觸,然後放鬆,於放鬆之後聲帶就瞬即震動發聲。這就是/g/聲母的發聲方法。

至於「我」字,同樣地是先把舌頭後部向上翹起與後顎接觸,但先別放鬆,聲帶震動發聲,形成一個//的鼻音。就在這鼻音剛剛形成的同時,舌頭就放鬆。由於有一些空氣堵塞在舌頭後面,所以實際上發聲點會較/g/音稍為傾前,成為//聲母的發聲方法。

大部分教人「糾正懶音」的人、書、網之類都會鼓吹大家先發一個「五」的音再讀「我」字,但這是錯的。因為這是把//這個聲母強行發聲,而聲母本來是應該不帶聲的。只需要記住,完全與/g/聲母一樣,只是聲帶在舌頭放鬆之前稍為震一震,那就可以的了。

最後一句概括,//這個符號出現在字典時,就代表你要裝出一副想發/g/音的姿態,而不放鬆。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踉蹌 - 究竟怎樣讀?

  「一整年」沒更新網誌了,因為忙於別的東西,又不是太想說拼音,加上身體不是太好,而且又要故裝勤力溫習準備考試,故此諸多理由下暫時遺忘了更新網誌。

  中文卷四朗讀卷喚醒了我的「中文魂」,考試前數十分鐘看著一堆人圍著07、08會考題「溫習」,不下五次被人問字怎樣讀,活像成了人肉字典。幸而,那堆07、08會考題我全都看過,所以這人肉字典尚可胡混過去。然而,我早已預警過︰大家明目張膽溫會考題,難道他還夠膽出會考題嗎?

  好的不靈醜的靈,果然飛來了一份,很多口語不常用字的朗讀篇章,果然是一次很好的朗讀考試。由於我考那份是……4D和4E第一組,所以尚且先談這篇。

  首先,是那些「n」音的問題。不知大家讀「寵溺」的「溺」字時有沒有鼻音呢?(若有讀過請勿便溺那篇應不會讀錯吧=v=)還有「鬧彆扭」的「鬧」和「扭」呢?全都應該是n聲母的。

  之後談談那些較人頭疼的「難讀字」。有看過「五星字詞」那段片都應該知道「鬧彆扭」的「彆」字是讀成近乎「別」的bit8,即是把個「別」字稍為讀高音些許。

  然後說說形容人諸多聲氣,說話繁瑣的詞語「絮絮叨叨」。有溫過07、08會考題而又記得的,應知「絮」讀作「緒」。至於那個「叨」,有人說查過字典是讀「滔」,又到了一字多音的問題︰

  「叨」有兩個用法,首個是動詞,解作「承蒙」,即是「叨光」的「叨」,讀作「滔」;第二個是擬聲詞,模擬人說話的聲音,例如「嘮叨」,讀作「刀」。在試題中的「絮絮叨叨」分明是第二個用法,所以讀「刀」較為妥當。

  標題的「踉蹌」還未登場。因為這是最少人讀得對,所以放到最後。臨場讀成「糧倉」、「浪倉」者不在話下,但事後仍有不少人對我說︰「唉,我讀錯左『良唱』!」或者「個『亮唱』我唔識讀呀!」我次次都反問他們,「你係咪想講…『踉蹌』(亮昌)呀?」及後那些同學們一臉疑惑我的讀法。

  有時當一些字組成一個詞語時,讀法會有所改變。例如「參差」我們會讀成「參雌」;「仔細」會讀成「子細」。這亦是一字多音的其中一個情況。「踉」字本身確可讀成「良」,「蹌」亦可讀成「唱」,但「踉蹌」是應該讀「亮昌」的。這……不是我空口說白話的……考那時我也不會懂(我一再強調過,我畢竟不是人肉字典),後來到學校圖書館查了一本字典、一本詞典,回家再查一本字典,用電腦多上兩個網查,整合得出。它們才是字典。

  差點忘了顧及一下第二組的同學,「恬靜」是「甜靜」,「戛然」是「gat8然」(像是「格」字但t收尾),「吁」是「虛」。

  最後容我補充,中文字是靠日常生活積累的,考之前幾十分鐘狂溫會考卷並沒甚意思,反之,我認為臨場讀得順暢多一點、自信多一點、抑揚頓挫多一點、懶音少一點、錯漏少一點,爭取那18分表現分更為值得。始終那9個Checkpoint不少是懶音,難字有邊讀邊都應該猜到一兩個,剩下不懂的兩三個即使溫也未必這麼幸運,那麼,溫朗讀的機會成本未免太大了吧!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補習



  尚餘三個聲母,遲點再談。今日想回應一下很多人問我的問題︰為何這麼反對補習?

  每次答這個問題,我都會回答道,補習於我所見只是浪費時間、浪費心機、浪費金錢的「三浪費s」。然而總沒有太多時間詳細闡述這「三浪費s」,故此總帶給人一種為反對而反對之感。

  先讓我定義一下讓我反感的補習。補習的原意從字面看,是補充學習的意思,即是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在課堂上未能明暸重點,所以要另覓高手幫助補充知識,以趕上課程。補習這件事出現之初,一般是一些較高年級、成績較好的學生替個別較低年級、成績較差的學弟學妹作私人的輔導、補習,是一種美好的雙向學術性交流。這種形式的補習對整個學習風氣是有利的,亦是和平、可持續發展的。

  然而,基於吸引的經濟誘因,補習近年來變成商業化,甚至集團式經營。規模龐大的補習社重金禮聘所謂的補習名師,集體教授蜂擁以來「莘莘學子」。為求更好經濟效益,索性把課堂拍低,再在別的分店播放,以謀取最好利潤。課堂內容呢,要不就完全從另一角度教過學校所教的內容,要不就圍繞公開考試,斟酌於所謂的應試技巧,以「奪A升Grade」為招徠。之後就是印刷雜誌式、訂裝華麗的精讀本或筆記,冠以「作文天書」、「數學錦囊」、「會考必讀」、「奪星攻略」等美妙名稱。此等補習,已完全脫離補習二字的原義,亦是我最為不喜的。

  為求貼題,以下主要以中文科為例子。然而,我絕非針對中文科。我所說的一切,同樣可套用於其它科目。

  曾經問過不少人,補中文的原因或好處不外乎於︰「學應試技巧」、「學一些上中文課學不到的東西」,以及覬覦一些補習社提供的資源。依我所見,這些原因根本只是一派胡言,毫不成立。

  首先,如果你是為了那些雜誌式精讀本、為了課本的Modal Answer、為了補習社給的題目,或者Past Paper之類而補習,請你先計算一下此等物資的成本究竟是否值得付出如此補習費。此外,若然這是你補習的惟一目的,又或是稍後我所說的其餘兩個原因不成立的話,請問他派精讀本以外的時間你在做甚麼?虛渡歲月?為了那本精讀本呆坐百多分鐘,這是甚麼邏輯?

  重點在於,那本精讀本的實用度究竟大不大,且是否必須。要證明他不是必須,實在太簡單了,只要找到有人無須精讀本而中文成績好於那些讀了精讀本者,即可證明精讀本的出現根本沒有其必要性。我就至死不相信所有會考中文科考獲5*的全都要補中文。我更至死不信我考中文會考會低分到甚麼地步。

  每當說到這裏,換來的總是不屑的表情,或會吐出一句「你中文好所以不用擔心而已,我中文差嘛,只好補習。」我倒想問問,難道所謂的中文好的天生的嗎?難不成一出生就懂得讀寫聽說?如果我是此等超人的話,我恐怕我無從反駁這句子。然而,我絕非怪物。

  既然中文好不是天生的,而我又沒有補習,但結果是現在稱得上是所謂的中文好(雖然我一直不太想慷慨承認此點,論中文好世上才子比比皆是,何時輪到我?)。由普通的邏輯推輪所得,中間定必有一些補習以外的方法促成這個結果。

  要是找回我小學初期的成績表,會發現我最低分的那科正是中文,反而數學常識那些有一百分。藉著我「聲大夾惡」的聲音,被人拉了我去玩中文朗誦,我還清楚記得當時我被老師當頭棒喝我懶音又多,字又不懂讀,甚至連個「天」字都要花一段時間糾正我(那時的我不知為何是說話時不懂用舌頭發音的,而天字剛好以舌音開始,又舌音終結),甚至想過放棄我去朗誦,專心去數學隊算了。當時從來只會有人讚我數學好,或者概括地說句成績好,從不會有人說我中文好。

  還有,當時我是沒有近視的,而現在有七百幾度近視。我自問不算沉迷打機,甚至該說那時根本未興起對著電腦呆。從邏輯推論,當中必定有別的原因導致我如此深近視。那原因正是看書。大概是因為到了小三、小四左右,父親不知怎樣地心血來潮經常去圖書館借些金庸、古龍的小說回家讀,母親又不明所以地借了些愛情小說回來。每晚臨睡前,他們兩個都合拍地找了小說出來看,剩我一個孤伶伶地不知做甚麼。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自己也找點書來看。於是我由兒童圖書館的無聊童話故事書開始,到圖書館旁邊那一堆甚麼金星木星中子星的書,再躍升至成人圖書館的各類小說,本來是看衛斯理的,之後無聊到連武俠小說也找來看,最後我好像是把中國歷史那個分類裏面一列由先秦到晚清的歷史書全部看完。花了我餘下的小學生涯讀了一大堆讀完都不知到了哪裏去的書。到我升中學時,近視已經五、六百度。

  沒錯,閱讀這兩個字根本就是學好中文的最好的錦囊,每一本小說都是考中文的天書,從來沒有亦無須精讀本。七百幾度的近視就是我由數學怪演化成文科人的印證,亦是我中文由最差那科變較好那科的標記。請問哪本教寫作技巧的精讀本比得上圖書館內芸芸叢書?哪位補習名師能把所有名著通通教完?

  說了很多關於自己的事,也許有點跑題了。我在此想論證的,無非是「中文好」絕非天生的,亦是有方法培植出來的,所以那句「你中文好所以不用補習,我中文差所以補」根本絕不成立。

  關於應試技巧的論點,我其實也已經回應了一半。補習名師會教你如何用不同手法去寫議論文,示範給你看如何作一篇《檸檬茶》,我相信那些吸引人去報讀的名師都會說得很好很清楚。然而,試問大家學游泳時是怎樣學的?是坐著看Video看片中的人教你游泳、聽他有條不紊地講解游泳的方法嗎?試問大家怎樣學懂計分數加減的?是靜靜地聽老師逐個步驟教、看老師示範完美的算式嗎?絕不!學游泳是要自己游、要多游才會懂,學計算也是要自己動筆做幾題才明白。Practice make perfect 永遠是真理。讀一百篇範文比不上自己動手寫一篇。

  套用到寫作以外的範疇亦然。任你如何抱怨會考中文的閱讀卷有多難中point,也無非因為你不夠Practice。我至死不信你把過去所有閱理卷做完也不能掌握作答技巧。踏單車哪用人教的?一開始一定會跌倒,但跌倒後要做的不是坐定定聽別人教你如何踏(有誰不懂要用雙腳踏?有誰不知要平衡?),而是再接再厲多試數遍,總有一日你會自己體會到踏單車的竅門,是永遠難以傳授的。

  所以,於我所見,給錢花時間去看Video補習學應試技巧,就等同給錢花時間聽人教你如何用雙腳踏單車,是多餘且無聊的。哪位補習名師敢站出來說做Past Paper是沒用的、是比不上讀他的精讀本的,我也想見識一下。

  最後一個論點,就是「學一些上中文課學不到的東西」。我相信無須多言的了,不論是多看書還是做Past Paper,成效都肯定比起花錢補習顯著。再者,補習的人無非為求會考,我敢說我們現在用的教科書,全部都已經覆蓋所有會考要學的東西,那請問還有甚麼是要去補習社學的呢?

  如果到了這刻你還是完全不動搖,堅信補習是必要的,那我相信最合理的邏輯就是你有其它我沒想過的補習原因。那我也想見識一下,說不定見識過後能讓我對補習摒除偏見,減少怒氣,長命幾年呢!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初談拼音

  今日稍為回顧了一下自己曾打過的網誌,發現原來自己怒氣頗重,絕大部分的篇幅都是用來批評人家中文用得不好,甚缺建設性。與此同時,逐漸發現每次寫拼一些音標出來,不論中英,根本沒人看得懂。不時想問自己,究竟我那些音標寫來除了用以宣告天下「我識音標」以外,還有甚麼用途。兩種思想同時泛起的情況下,促成這篇文章的出現。

  音標的發明,是為求以文字的方式告知一個音節如何發音。但原來我們由幼稚園開始學語言,從不接觸拼音,查字典呢,要不就查中文字的同音字,要不就用發聲字典聽英文字的讀音。印於字典上的音標慘被淪為裝飾品。

  要談拼音或音標,首先要談學習的必要性。或者有人會認為,查同音字或者聽發聲字典已經足夠。我敢講,這是絕不足夠。讓我舉一些例子︰

  假如我不懂「關」字怎樣讀,於是我查字典,會查到同音字是「鰥」。試問我連「關」字都不懂,又怎會懂「鰥」字呢?於是我只好千辛萬苦再查「鰥」字的讀音,同音字卻又是「關」。天哪!究竟我做錯了甚麼?要這樣耍我!

  這些例子我都是亂揭字典找出來的。現在找到了「卜」字。卜字沒有同音字,那兒只寫著「波屋切」﹐還真抽象,難道真的要很快地讀波屋波屋試試看嗎?神呀!究竟是怎樣讀的?

  還有一點,就是大家關注的懶音錯音問題,「你」字,在字典那兒只寫著「尼低上」,姑勿論究竟甚麼是尼低上,就算我懂甚麼是低上聲,也不等於我知道「你」字是要有鼻音的。

  從上述例子可見,如果懂得拼音的話,即可逃過字典同音字的恐怖陷阱,而且百分百保證不會讀錯,那何樂而不為呢?

  不得不承認,要學音標的話,英文比中文的必要性更大。要學英文拼音還是上蕭愷一的網誌吧,我只能盡力談談網上較少相關資料的粵語拼音。

  凡中文字均可寫出粵語拼音,而這個拼音主要分為三部分,包括聲母、韻母和聲調。

  先別被這些名詞嚇倒,其實只要你不是啞的都會明白那些是甚麼。當我們說一個字的時候,無論如何總要有個開始,可能是合起嘴開始(如「嗎」),或者是張開嘴開始(「哈」),甚至是用舌頭頂著牙齒開始(他)。這種準備發聲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聲母。

  廣府話裏面一共有19個聲母。都是那句,別被這數字嚇倒。這19種「開始發音的方式」其實是所有香港人天生都懂的,況且廣府話的聲母全部都是不發聲的,不像英語裏要再細分為發聲與不發聲兩種,學起來簡單得多。(英語貌似有23個聲母呢!)

  只要你曾經接觸過些少英語,你應該已經完全掌握13個聲母,且完全沒讀錯。不信?給你看看你就信了!

b(巴),p(趴),m(嗎),f(花),d(打),
t(他),n(拿),l(啦),g(家),k(卡),
h(哈),s(沙),w(蛙)



  沒騙你吧!19個聲母已懂了13個,現在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嘴巴可以用這麼多方法發音了吧!神創造天地萬物的時候可真神奇。

  向餘下的6個進發,根本毫無難度的,不用怕!

  問題︰請問「欣」字的聲母是甚麼?上面那13個通通不是?那是甚麼呢?相信不少人都會答「y」。但請緊記,在音標裏,不論中英,y都是一個韻母(容後再談),而這個似y非y的聲母,我們寫作j。例如「英」、「認」、「用」、「人」、「樣」,全部的聲母也是j。

  再送大家兩個字︰「知」和「痴」,聲母是甚麼?這兩個字都是靠兩排牙齒磨擦發音,只是一個不會噴氣,另一個大力點會噴氣。它們分別代表另外兩個聲母,是dz(睛、尖、真、中)和ts(晴、簽、親、衝)。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學了16個聲母,怎麼我好像沒教過任何東西似的?因為這16個聲母根本沒甚麼好教,如果你不懂發這16個聲母的話大概要去看醫生的了。

  另外那3個聲母相信是最為棘手的,就是gw、kw和聲母。下次再談。

  希望大家看過這篇網誌後,不再對拼音望而生畏,嘗試與它接觸吧!